欢迎您访问云顶7610官网登录云顶7610官网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吉林大学邴正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一)

发布时间:2024-06-25

 202462116:30,吉林大学邴正教授应邀在云顶7610官网登录10号教学楼D区四楼学术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文化认同”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李怀老师主持,云顶7610官网登录师生参加并听取了此次讲座。

 李怀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邴正老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并对邴正老师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邴正老师从邴姓出发,引出了文化的包含性以及文化的认知,并对此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展示,具体包含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文化的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性、中国文化多元复合性的特征及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文化态度四个部分。

 首先,邴正老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论述,即“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来点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邴正老师指出,文化的核心即为观念,规则是观念的系统化,分为刚性规则与柔性规则,用以规范生活。邴正老师运用“松花江”、“牡丹江”、“鼎”等案例进一步指出文化是传播的,原有的文化作为痕迹都会在这个文化中存在,不会被完全擦掉。当外来文化占了支配地位的时候,本土文化就以隐性文化的方式存在,而强势的传播来的外来文化就以显性文化的方式存在。同时,邴正老师也对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和从江西的鄱阳湖到广东的珠江三角洲的文化等一一做了详述,并讲述了中国文化形成的四个阶段、解析了中华文化一体论的内涵,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与融合。 在文化的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性模块,邴正老师指出,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物质的与精神的活动成果,精神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精神活动成果,包括观念文化、符号文化和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是文化的基本内容,观念的体系化形成确定的知识与价值观。符号是观念的表达形式,符号的标准化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基础。规则是人为形成或制定的行为标准,规则的系统化才能形成稳定的社会制度。我们需要有文化认可,而文化认可的前提是要具有统一的价值观。邴正老师强调,每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值得尊重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在中国文化多元复合性的特征模块中,邴正老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充分体现了文化一元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过程,体现出文化多元复合性的特征。邴正老师从纵向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农耕文化与渔猎游牧文化的关系及由于二元对立和依存形成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中央集权、超级军备和大一统国家的三大特征进行了详述。在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文化态度模块,邴正老师围绕人和宇宙、中国和世界的基本关系,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基本观念,即天下一家的文化依存论、华夷互变的文化复合论与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论。邴正老师指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文化依存论、文化复合论和文化包容论的传统,有利于加强和提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全球各国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讲座尾声,邴正老师强调,我们一定要在新时代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文化发展背景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充分的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本次学术讲座,李怀老师认为其讲座内容的关联及变化非常明晰。尹广文老师简评本次讲座内容博文强识,循循善诱,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及生活中可以多阅读,以提高文史知识,同时要坚持多思考、多表达、多写作,最后,要将读书与思考回归到生活,多实践。

 本次讲座系统全面,内容丰富,逻辑论述清晰,对于学院广大师生开阔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思维大有裨益。

(撰稿:慕娜娜 摄影:严玉琴 审稿:尹广文 审核:李怀)

 

邴正老师简介

  邴正,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原常务副校长,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兼任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社会变迁研究会副会长、东亚社会学会会长(中方)、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哲学、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发展社会学与文化社会学。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2部,与人合著、参编、主编著述3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有10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学术影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东北古代方国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文化发展理念的哲学创新”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4项。荣获吉林省第345678910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