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云顶7610官网登录云顶7610官网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2022 年学术年会在云顶7610官网登录召开

发布时间:2022-12-13

2022129日—10日,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2022 年学术年会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在西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年会以“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云顶7610官网登录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云顶7610官网登录科学研究院、甘肃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联和协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43所知名高校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青海社会科学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山东省委党校、北京市委农工委党校等科研院所的85位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云顶7610官网登录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李怀教授主持,云顶7610官网登录校长刘仲奎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陈光金研究员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王春光研究员云顶7610官网登录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润君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云顶7610官网登录校长刘仲奎教授对与会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强调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省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而长期扎根西部办学兴教的云顶7610官网登录此刻承办以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的学术年会正当其时。刘校长向与会学者介绍了云顶7610官网登录为甘肃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谈到云顶7610官网登录的社会学学科1998年获批西北地区第一个社会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已经形成了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西北地方治理三个特色鲜明、联系紧密的研究方向,为西北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社会学专业人才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面对百年变局,如何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早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广大农民的共同富裕,这都需要广大专家学者深入展开探讨,贡献智慧与力量。本次会议的主题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陈光金研究员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社会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指出农村社会学研究或以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为主题的社会学研究始终是中国社会学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农村社会学在新时代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全力以赴构建中国特色农村社会学三大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二是聚焦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主题,坚持问题导向,以参与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开展前瞻性研究;三是要坚持系统的观点,在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微观、中观问题时,始终保持宏观系统视野的引领四是要坚持向前看,把握农村社会发展规律,继承发扬优秀传统;五是要把农民的主体性地位融入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之中,不断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王春光研究员在致辞中强调了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历史沿革和时代任务,指出专委会在推动农业农村变革和三农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更应该接续传统,整合学术力量,推动政策的优化与革新。他提出当代农村社会学研究体量巨大、内容丰富,但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即存在缺乏规范化的理论与概念体系、政策咨询方面不足以回应时代需求、不够国际化等问题,这是未来农村社会学学科发展需要广大专家学者进一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云顶7610官网登录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润君教授致辞表示,本次论坛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顺势而为,聚焦乡村振兴议题,研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张院长向与会学者介绍了云顶7610官网登录社会发展公共管理学院的发展特点,并进一步介绍了云顶7610官网登录社会学学科在研究领域、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色,并相信本次会议的召开会进一步加快云顶7610官网登录社会学学科的建设步伐

大会主旨报告由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王春光研究院主持,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陈光金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毛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安徽大学讲席教授刘少杰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蔡禾教授等位专家围绕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相关议题展开探讨。

陈光金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振兴”为题,就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与实现路径展开探讨。他指出乡村振兴的本质是推进乡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向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国的乡村经济体系、农村社会结构和乡村文化都经历了一系列系统性的变迁过程,体现为经济体系由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到农地经营权流转的生产要素产权结构性调整、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持续增长和收入结构的显著变化、乡村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叠加和多种文化并存的格局。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人口城市化尚未完成农村经济现代化水平较低等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由此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提出系统要求包括以农村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治理体系保障、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整体思路下推动共同富裕等。

张翼教授“社会转型社会风险社会治理为题深入阐释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风险与社会治理问题。他指出现代化是一个社会的不断转型过程,乡村振兴要在现代化过程中振兴,不是再一次大规模砸钱,也不是全部村落都要振兴,而是要实现规模合理、目标清晰、实际有效的村庄整合过程。社会转型不是均质的,而是有顺序、分部门、有群体、分阶段的社会过程。社会转型的非均质性必然生产出转型过程中的不平衡性,随之形成新的社会风险。现代化国家需要防范经济风险波及为社会风险,防范社会风险波及为政治风险。在新发展阶段,要通过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以依法治国与建立现代社会秩序化解社会失范风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构共同富裕社会新形态,通过不断改革与制度创新形成良好治理环境,避免风险的结构化,力促基本实现现代化。

周飞舟教授“城乡关系的历史实践与城乡融合发展”为题,就城乡关系的历史实践与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展开论述。在经验传统和社会学理论领域中的中国城乡关系表现出二元对立基础上很强的“共生性”:即乡村为城市提供粮食、土地、人才等资源,而乡村又依靠城乡交流和城乡融合才能实现振兴。人口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表现,其特点是城乡双向乃至多方向的人口流动长期存在,而流动人口的长期存在是中国特色城乡关系的基本体系。广大流动人口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成为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动力,农民工返乡购房也形成潮流,这种持续流动、返乡购房的格局将是一代代务工人口的长期和主要选择,而这是由“家庭本位”的中国文化特点导致的。这种“家庭本位”的文化特点构成了城乡融合的文化“粘合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道路的关键要素。

毛丹教授“建国初的社会组织体系的形构”为题,结合中国的社会组织发展样态对中国社会变迁过程进行探讨。他指出中国社会组织体系的历史独特性有三点:一是1949-1956年以户籍制、单位制为代表的全面重组式中国社会,包含三类广义的组织体系全国性的人民团体(共青团)、旧式社会团体、社区社会组织(居委会),三者呈现出由中心到边缘的差序地位分布形态,体现了组织适配资源的分层情况,其设置是为了配合国家建设、政权建设的组织体系从而实现对新中国全体成员的重新组织,是国家统合力、精英选择策略和群众自主需求的有机结合二是1956年以后中国社会组织的性质、方式和特征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与市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紧密相连的一般社团开始形成并发挥作用,有效弥补了政府资源调配灵活性不足的问题三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实现了全方位、多体系、覆盖的服务格局,社会组织的活力在社会建设中被不断发掘。

刘少杰教授人口流动与土地流转条件下的数字乡村建设为题,重点探讨了人口流动和土地流转条件下的数字乡村建设问题。他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数字乡村建设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指引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进下广泛展开,但仍存在农民主体性不强、技术配置与应用能力不匹配、对人口流动与土地流转引起的变化认识不明确等问题,这反映出部分乡村人口老龄化、空巢化和荒废化的现实背景要在该背景之下,以问题导向为乡村振兴特别是数字乡村建设探寻新路径具体做法包括明确认识土地流转条件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数字乡村建设主体,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蔡禾教授“农村基层组织的财政能力及其面临的挑战”为题,就农村基层组织财政能力及其面对的挑战作出详细阐释。他指出村民委员会是中国农村最基层的组织单元,是行政单元、社会单元、经济单元的结合。村委会能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显然与自身的财政能力存在紧密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组织财政能力受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和取消农业税费改革的影响,失去了土地的集体支配权和村协助政府完成税费征收中的获益。2018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村委会财政收入总体十分有限且村之间差距巨大,许多村庄都存在债务情况且财政支出在民生占比十分有限。那么在大多数村委会都失去最基本财政能力的前景下,要让村委会有效能地承担起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所赋予的职责是非常困难的。他指出,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国家的大包大揽,不能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更不能寄希望于一刀切的政策,巨大的地域发展差别需要不同的治理规划来实现。

本次“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2022 年学术年会”共设九个平行论坛,63位学者在九个平行论坛上分别围绕“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与社会政策”“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乡村振兴与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等主题报告了最新研究成果。

平行论坛一与会专家结合“县域发展与乡村振兴”“村庄变迁与农村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逻辑”等议题展开探讨,提出“乡村振兴的实现要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乡村产业发展、组织治理能力提升与领导能力改善的有机结合”、“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在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等核心观点。

平行论坛二与会学者就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交流与探讨,比较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日本式乡村振兴的经验与路径,提出了文化视域下传统村落的未来走向的重要性,同时还从量化视角讨论了农民幸福感等问题。

平行论坛三与会学者就乡村社会政策体系构建、中国的扎根城镇化、农村社会研究的发展、项目制“终结”的政策变革等主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乡村振兴是一个总体性的政策体系及其实施,在总体性的政策体系当中,社会政策应该发挥其该扮演的角色作为社会政策,社会学、社会工作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应该高度重视社会政策在乡村振兴领域中一系列特殊的表象等观点。

平行论坛四与会学者就乡村经济发展、文化资源开发、乡村社会保障等内容进行了讨论,提出农业文化遗产可以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资源,不同的村庄社会结构下要有不同的发展模式等学术观点。

平行论坛五与会者就乡村环境治理、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开发、扶贫搬迁融入等主题展开了交流与分享,提出和美乡村建设需紧密结合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展开,同时还需考量地域之间的特殊性等观点。

平行论坛六中与会学者就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基于乡村振兴的中国实践,提出迈向乡村振兴的引领型融合治理,促进政社关系转型以及通过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观点

平行论坛七与会者就当前我国村落社会状态及演化过程、数字乡村治理、农村转型中本地与外来企业家间关系、乡村电子商务等内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村落空巢化”的认知判断,应对当前村落形成更新的认知,发挥村落现有的各种资本优势,合理运用新兴科学技术为乡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等学术观点。

平行论坛八与会学者就脱贫攻坚对乡村社区治理的特殊效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经验传承与衔接转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研究等主题进行了讨论,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全方位、全领域的衔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要始终坚持党和政府在相对贫困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拓展社会组织的帮扶作用等主要观点。

平行论坛九中与会学者就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的主题,对乡村人口的心理健康、就业与居住环境等内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在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建构过程中,突出普通村民乡村主人翁的角色担当,强化他们在乡村治理中的公共参与,进而激发乡村发展所需的可持续内生型驱动力等核心观点。

本次论坛受到了中国社会学界众多学者的关注,影响深远。线上观看人数达900余人次,起到了很好的知识传播效果,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社会学相关议题的深化探讨和学科发展的不断完善。


(撰稿:张恩通 摄影:崔馨、邢淮泽等 审稿:尹广文 审核: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