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云顶7610官网登录云顶7610官网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吕利丹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2-12-02

2022112719时,百廿校庆暨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十年院庆学术论坛第136场学术讲座开讲,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吕利丹教授开讲,吕老师为我院师生作题为“从‘乡土中国’到‘迁徙中国’—中国人口流动动态变化及影响”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王琪瑛老师主持,学院有两百多名师生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老师对吕老师莅临云端表示热烈地欢迎,对学院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吕老师的研究方向、学术成果及本次讲座的主题做了说明。吕老师对学校成立120周年和学院建院10周年表示祝贺,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做了介绍。

本次讲座吕老师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第一,吕老师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切入口,介绍了目前我国人户分离和流动人口的现状。从吕老师的研究结果来看,中国人口空间变动实现了由低流动性的“乡土中国”向高流动性的“迁徙中国”转变,这种高流动性已然成为中国人口格局的新常态。第二,首先,吕老师从历史角度出发详细讲述了从古代排斥人口迁徙到现在的鼓励人口流动的转变,介绍了这种“转变”的三种含义:(1)从“静”文化到“动”文化;(2)人际交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3)从乡土“礼”治到迁徙“法”治。其次,吕老师详细介绍了“人口转变模型”和泽林斯基迁移转变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现代传统社会,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在数量上都很有限;第二阶段是转型早期社会,这个阶段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迅速,人口迁移全面展开;第三个阶段是转型后期社会,这个阶段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迁移的势头减缓,但人口流动数量是增加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第四个阶段是先进工业社会,这个阶段的迁移是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迁移,人口流动也进一步强化;第五个阶段是超级未来社会,这个阶段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仍将进一步增长。

第三,吕老师讲述了从1949—2014年新中国的人口迁移转变经历的6个阶段:(1)自由迁徙;(2)严格限制;(3)逐步放开;(4)“公平”理念的提出;(5)公平理念的制度设计和贯彻;(6)全面市民化。第四,吕老师从以下各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人口迁移转变出现的新态势:(1)从流入地角度和流出地角度分别介绍了人口迁移流动的活跃度;(2)从区域分布、流动距离介绍了人口流动的流向。从区域分布来看,人口流动先集中于东部地区后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再从流动距离来看,省内的流动人口依旧维持主要地位。(3)吕老师分析并介绍了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4)吕老师对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做了详细介绍。从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流动儿童和流动老人的增幅加大;从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来看,男性仍然是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再从少数民族的流动来开,吕老师的研究分析发现,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参与度历史性的超过了汉族。最后,吕老师对我国人口迁移出现的新的态势、类型和特征提出以下建议:(1)顺应人口流动规律,完善人口流动的社会治理体系;(2)推动流动人口家庭化服务,重视不同流动人口差异化需求;(3)因势而动,谋划人口流动研究新体系。

在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我院师生与吕老师就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地讨论与交流,吕教授对同学们所提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最后,王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吕老师的讲座体现了三个研究逻辑。(1)历史的逻辑:吕老师详细讲述了从古代中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流动史,为研究流动问题提供了宽广的视野;(2)现实的逻辑:研究从现实问题出发,从“七普”数据中分析得出我国高流动性的特征;(3)理论的逻辑:对人口转变理论的解读与批判。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讲座议题新颖,逻辑论述清晰,现实性强,对广大师生开阔研究视野,提升研究能力帮助甚大。

 (撰稿:俞金凤 摄影:彭子怡 审稿:王琪瑛 审核:李怀 )



吕利丹教授简介

     吕利丹,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人口学博士。研究围绕人口迁移流动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展开,持续关注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儿童发展和老年人福利的影响。在《Urban Studies》、《人口研究》、《人口学刊》、《青年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了 30 余篇论文,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