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云顶7610官网登录云顶7610官网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湖州师范学院罗亚娟副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2-11-14

2022119日晚,百廿校庆暨十年院庆系列学术讲座由湖州师范学院罗亚娟副教授主讲。罗老师为我院师生作题为“污染企业迁移问题的社会学解释”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我院谢丽丽副教授主持,孙特生教授作评议人。本院近两百名师生参加。

讲座开始之际,我院谢丽丽副教授首先表达了罗老师百忙之中为我院师生带来讲座的感激,随后对罗老师研究方向、成果等进行了介绍,同时罗老师对全院师生的欢迎表示感谢。

本次讲座罗老师主要针对污染企业迁移问题从社会学角度进行阐释,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讲座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罗老师通过展示企业污染的现场图,比如2011年“万人大逃亡”事件;20193.12大爆炸事件;常州外国语学校搬到新校区因环境污染学生出现的各种不适症;江苏滨海再现铅污染阴影造成多名孩子中毒事件等。给我们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由于污染企业迁移导致频发的社会问题和经济损失。

第二,罗老师通过各界的争论问题,引出污染企业迁移是经济议题还是社会问题。其中一个外审意见是:污染企业的迁移,在何意义上是社会学议题?有些研究则致力于“污染避难所假说”,持不同观点者则认为工业化国家的重污染工业并没有比其他制造业发生更大程度的迁移。那么,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如何解释污染企业的迁移呢?罗老师从以下几方面破题:(1)将企业假设为经济理性的行动者;(2)以面上数据为基础性的信息;(3)基于案例深度调查;(4)探讨企业行动者外围的社会结构性因素(社会结构的分析视野)

第三,罗老师分析了为什么本土污染企业迁移得以发生?其一,承接地为对象的分析:后发地区环境管治相对宽松是污染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污染避难所假说),后发地区地方政府财政诉求及政绩的驱动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相对宽松管制地区的政府规制发生失灵。而罗老师基于苏北与西部的调查分析,突破了简单的环境管制宽松、财政及政绩的解释,形成了新的解释与分析框架。其二,连接“承接地——输出地”的分析。罗老师突破旧有解释,从发展默顿“机会结构”着手,基于本土经验,阐释了一个相对宏观、全面的污染企业迁移机会空间及其生成、变迁机制,构建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最后,罗老师对本次议题做出以下总结:(1)污染企业的区际迁移,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2)从污染企业的城乡迁移,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区际迁移,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工业化实践、环境治理实践的复杂性;(3)近年来,随着共富实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政治社会力量的主动调节之下,污染企业迁移的结构条件发生显著的变化;(4)无论是污染企业迁移问题的出现或是解决,其发生逻辑均具有突出的本土独特性。需要基于理论自觉,构建本土理论以做出适切的解释。

讲座接近尾声,我院师生与罗老师关于污染企业的迁移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罗老师对同学们所提问题作了解答。随后,孙特生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做了总结和分享:1)污染企业的迁移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改变环境污染的分布状况,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2)罗老师此次议题给予我们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将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从社会学视角中摆脱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束缚,从环境问题的外部化延伸到环境问题的空间化;(3)在考虑污染企业的迁移过程中,罗老师主要不是从企业行动者的角度去分析,而是从外围的社会结构去阐明,研究视角的新颖是从社会学中的理论概念,调查经验去分析和归纳。

我院李怀教授也对此次讲座做了以下分享:(1)对于个案研究要找到与以往研究之间的张力和冲突,才能够体现个案研究的价值;(2)在解释重大社会问题时我们应该关注如何在以往的概念中注入新鲜的内涵,找到学科归属的合法性;(3)一项伟大的研究要考虑如何回到现实,因为事实本身为生产新知识、新理论提供了深厚的证据。所以,我们的研究视角要与国家视角相衔接,把民众所关注的问题变成研究的事实,进而建构出更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本次讲座议题新颖,逻辑论述清晰,现实性强,对广大师生开阔研究视野,提升研究能力帮助甚大。


(撰稿:牛晓转 摄影:陈婷婷 审稿:尹广文 审核:李怀 )



罗亚娟副教授简介

罗亚娟,社会学博士,现为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课题多项。出版专著1部,中英文合著2 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社会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主讲《社会学概论》《环境社会学》《环境治理专题》《城乡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等课程。